趣阅文学 www.qywx.net,最快更新一世富贵最新章节!
徐平与王凯和郭谘一起回到了定西城,他们还有许多事要做。自转过年来,徐平便就开始在军中推行武器装备的统一制式,不管是刀枪剑戟,还是军袍盔甲,以至于军中用到的车辆,储存粮草的军仓,全部都有统一的样式,或者分成几种,编列成册。如此一来不管是军队的扩张,还是平时的日常管理,都方便了许多。
从自己真正开始主持一方军政,徐平便就开始致力于军队的正规化、标准化,以及一些关键岗位的职业化。这件事情做成了,以后哪怕自己离开军队,自己做出的努力也会通过各种规例、文件固定下来,不致于让一番心血付之东流。
这些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在秦凤路,主要分到了三个人的头上。在凤翔府主管武器装备制造的郭谘,在秦州做随军转运使的王拱辰,在定西城代替徐平监军,主管秦州军日常事务的王凯。没有仗打的时候,其他人可能清闲,这三个人是永远都闲不下来的。郭谘难得到定西城来一次,他们有大量的事情要谈。
韩琦留在了新兵营,徐平虽然说的客气,但让他留两天,却是不能打扣的。同样是一路帅臣,韩琦的地位跟现在的徐平可是天差地远。徐平在朝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当时来到陕西路的夏竦,就连名义上的陕西路都部署夏守赟也必须给予足够的尊重,更何况韩琦。
将校营现在是李璋掌管,徐平已经决定让他秋后回至京城去,剩下的日子便是把握住一切机会熟悉军中事务。等到回到朝中,哪怕临阵经验不多,但在知识量上,李璋要成为熟知军情的大将。惟有如此,才能建立威信,能才支持远在西北的徐平。
韩琦以前对军中事务所知不多,说起来其实跟新兵没有多大差别,徐平只让他在将校营里待两天,是足够客气。等到徐平有了足够的权力和地位,说不定会让转职带兵的文官在将校营里待上半年,先学到足够的军事知识再说。
两人骑马向南行了五六里路,到了一处很大的山坳里,李璋对韩琦道:“经略,这里就是秦州的将校营。凡指挥使以上,必须在这里学半年以上,诸般考校都过,才能进入军中实任各级统兵官。在营里军中的方方面面都会学到,若要了解军事,这里最好不过。”
此时李璋已经升到恩州刺史、内园使,官阶说高不高,说低也不低,但与以前在赵祯身边不同的是,到了西北之后他是凭着军功升上来的,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抛开那个皇帝表弟的身份不谈,就以现在李璋的官职,韩琦也要客客气气。韩琦的官位,全在那个天章阁待制上,论起本官还要低于李璋。
不过韩琦对徐平把自己安排到训练新兵的地方感到极为别扭,虽然不好反对,神情却极为冷淡。听了李璋的话,拱手道:“文明学士用心良苦,到这里我当用心体会,劳烦衙内。”
李璋见韩琦虽然说得客气,神色却不热心,本来的热情便就淡了。他自己系统的军事知识几乎全都是在各个新兵营里学到的,哪个官员来了,就恨不得别人跟他一样,在这里学到足以受用一生的知识。对韩琦也是一样,却没想到韩琦却不是这样想。
将校营其实应该分成两部分,一是将营,在这里作为各级统兵官,边训练边学习。还有校营,招来的是指挥使以下的小军官,在这里作为士卒,归在将营诸将之下。用徐平前世的话来讲,这里就是军校和教导队的结合体,秦州军的各级统兵官,全部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只有经过这样长时间的集中培训,各种规例、制度才能推行下去,军队的正规化和专业化才能做得起来。有这些将校营和新兵营,秦州军便就跟其他禁军区别开来。
做整个将校营的主官,天天跟将校在一起培训、学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已经向着一路帅臣转变了。李璋从知识上已经开始向一军统帅靠拢,只是没有实际经验,多是纸上谈兵罢了。以他的身份,这辈子只怕也不会有真正上战场杀敌的机会。
到了自己的帅帐,李璋对韩琦道:“经略,我们先到帅帐看一眼,对这里有个大概的印象。军中日常要做哪些事情,在这里待上一天半日便就有个大概,不能不用心。”
说完,与韩琦一起翻身下马,进了帅帐当中。
一进帅帐,首先映入韩琦眼帘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沙盘、地图和各种图表,挂满了三面墙。从整个将校营方圆五十里的管辖范围的山川地理,到各处兵营布置,粮仓位置,兵甲库的位置,以至各处马场,甚至还有种的粮食、菜园,几乎无所不包。在这里看过,对整个将校营就能一览无余。还有整个将校营的编制,各级正副统兵官和僚佐的姓名,他们十日内的安排,以及优劣赏罚,全部都集中到了这三面墙上。
进来看见的第一眼,韩琦就明白了徐平为什么要留自己在这里两日。两天的时间里哪怕不能学会这些,只要留下了大概印象,便就对军中事务有了直观认识。军事管理复杂而繁琐,涉及到的事情方方面面,哪一项不到位都可能直接影响到军队的战力。徐平说军事管理比地方州县的政务更加繁杂并不是虚言,只是平常军中放任自流,不去管罢了。真正要把军中事务管起来,可不是高高在上坐在帅位上发号施令就可以了。军令一下,或者是作战或者是移防,具体施行的军队能不能做到?发军令的应该首先心里有数,而不是让属下立什么军令状,做不到如何如何。管理不细致,导致作战计划没有可行性,最后行动失败,就免不了到时候上下推诿塞责。这种现象在现在的禁军中很常见,一胜了上上下下欢宴庆祝,却不知道胜在哪里,败了如丧考妣,到处找替罪羊,也不知道败在哪里。这样的军队十年比不是秦州军这里认认真真地做上一年,胜仗绝不是灵机一动打出来的。
李璋任由韩琦四处观看,自己到帅位处理一些日常的公文,并考虑能不能在这两日内安排一场军中演练,让韩琦直观感受一下军中遇到战事是如何行事的。
韩琦慢慢看着墙上挂的各种地图和图表,只觉得头皮发麻。把军中事务管理到如此细致的程度,要花多少精力,用多少人力?而且做这些事情,非专业人才不可,不读书认字的武人是绝对做不来的。难怪秦州军中拼命补入读书人,从落第进士,到乡村学究,几乎来者不拒。这样犹不满足,还不断地军中办各种学样,教人读书写字。
自己到泾原路,能不能做到这种做事方法的几分之一?韩琦的心里突然没了底。他可以把墙上挂的各种地图、表格的格式抄回去,但怎么去填写,让什么人去填,哪里是急切间可以做到的。秦凤一路已经把陕西的相关人才吸收大半,其他路想学又到哪里去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