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冯盎长安行

覃哥哥 / 著投票加入书签

趣阅文学 www.qywx.net,最快更新贞观骇浪最新章节!

    长安城外十里出,一队车队正在快速前行,这一只车队正是来自岭南冯盎的队伍,浩浩荡荡一百多辆马车,马车上装载的自然去此次冯盎带来长安献给李世民的礼物。十里亭处迎接冯盎的正是李世民的膀臂房玄龄。

    房玄龄自从追随李世民征战后,凡王府书檄,驻马即成,言简意尽,不需起草。曾被招为“十八学士”之一。李世民即位,封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执掌政务达二十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监修国史,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同时负责国史馆,先后监修成《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晋书》。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这样的评价足可以体现出房玄龄的才华。

    看到冯盎到来,房玄龄赶紧迎上去,“哈哈,耿国公,在下房玄龄代陛下在此迎接你的到来,长安欢迎你。”

    冯盎自然也不敢托大,自己虽然是第一次到长安来,但早就听闻房玄龄的大名,绝对是李世民心腹中的心腹,对方表现得也很和善低调,冯盎跳下战马走上前来握住房玄龄的双手。“蛮夷之人,岂敢劳你远迎,多谢了!”

    房玄龄哈哈一笑,“你冯盎什么时候来长安,我来迎接你都不过分,你的到来对陛下,对朝廷都太重要了,心照不宣,你懂的。”

    “陛下刚登基不久,我岂有不来朝见的道理,陛下的事迹我都听过不少,仰慕已久,这次终于有机会与陛下想见了,心中激动啊。”

    “哈哈,那我们也不啰嗦了,尽启程吧,陛下知道你今天会到达长安,早就备好了酒宴,就等着你的到来了。”

    冯智戴也在迎接的人群中,之前一直没有机会上前见过自己的父亲,如今终于有机会。“爹,孩儿不孝,未能在您身边体您分忧。”冯智戴留着泪说道。

    冯盎拍了拍冯智戴的肩膀,“我儿受累了,你是为了我冯家,派你来长安也是爹的意思,多的就先不说了,回头有时间再好好谈谈。”

    冯盎与房玄龄并肩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房公,听说突厥人刚走不久,不知具体情况如何,岭南地处偏僻,消息闭塞,不知房公可否相告?”

    房玄龄叹气一声,“是啊,刚走不久,突厥人也是把握准了时机,在这个时候前来,我大唐虽不怕他突厥人,但我大唐如今经不起大战,所以只好忍下这口气,与突厥人签下盟约,赔出去大量金银粮草。这是我大唐的耻辱,迟早走一天我们一定会打到草原去,灭了他东突厥。”

    “欺人太甚,必须打回去灭了他们方能解恨,他日攻打东突厥,只要陛下相召,必亲提岭南之兵甘为先锋。”

    “冯公有心了,你的能力自没得说,不过这都是以后的事情了,朝廷现在最大的困难是国库空虚,我大唐百姓的日子好不容易才有了点盼头,陛下不愿意此时增加赋税,实话告诉你,在京的官员的薪水已经有三个月没发了,宫里的开销也是一减再减,大家的日子都很艰难。”

    看来自己儿子的判断是正确的,朝廷财政困难,此时自己的到来是正确的,正如儿子说的,雪中送炭,能在这个时候帮陛下的意义非常大。

    车队缓缓进入长安城,朱雀大街上有羽林军在前开道,街道两旁站着不少百姓,纷纷猜测来人的身份,因为一般只有军队打了胜仗凯旋归来的时候才有这么高规格的接待。冯盎心里非常激动,陛下这是要告诉所有人他对自己的看重与信任,那些告自己谋反的人都可以闭嘴了。

    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宫门外,早就有太监在此等候,冯盎和房玄龄在太监的引路下来到丽政殿。李世民正在批阅奏章,看到二人进来立马放下笔,快步走下来。

    “臣房玄龄,冯盎参见陛下。”二人赶紧行礼。

    “二位爱卿平身。”说着顺手将二人扶起,“都坐,冯爱卿这个时候能到长安来,确实出乎意料,告你造反的折子朕收到不少,老实说朕也怀疑过你,但一想当初你能归顺,如今也没必要再去造反,最佳的时机已经错过了,你冯盎不是愚蠢的人。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你能来长安就已经说明了一切,所谓的造反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朕今后也不会再怀疑你,你就安安心心的将岭南治理好,那边现在改离不开你。”

    冯盎听着李世民的话,不停的帽冷汗,被一个皇帝怀疑造反,米可以掉脑袋的事情,还好自己尽早来了长安,要是拖着一直不来,长安这边是否会发兵来攻打岭南,要是到那个时候一切都晚了,冯家自然也会被连根拔掉,庆幸自己有那么一个有远见的儿子。

    “陛下,臣从来就没有造反的念头,我冯家居留百越之地已经五代,州郡长官所辖之地仅我一姓,子女玉帛我已有,人世间的富贵,像我这样的都少有。常常怕承担不起重担,使先人蒙受耻辱,怎么敢效法赵佗自己称帝一方。这是我当初讲混的话,今天我再向陛下讲一次,我冯家有今天的地位,臣已经知足了,何必再去冒着全家被砍头的风险去争那飘渺的帝位,更会造成生灵涂炭,这与我冯家祖辈的意愿去相反的,我冯家享受着百姓们的供奉,更应该去为他们谋取更好的生活。”

    “哈哈,好,不亏是冼夫人的后代,朕信你,跟朕说说岭南的情况吧,离得太远,朕了解得也不多。”

    “谢陛下的信任,陛下,臣此次前来就是要向陛下汇报岭南的情况,以前的岭南在臣的治理下还算平稳,百姓的生活也在逐步提升,没有什么大事值得向陛下重点汇报的,但近段时间以来在岭南却发生了些事情,臣有必要着重向陛下汇报。”冯盎从身上拿下一个布袋打开,里面装的都是海盐。“陛下请看,这是用海水生产的食盐,质量比大户人家食用的精盐还要好,而且这是可以大量生产的,这是生产的方法。”说完从身上拿出冯智战写的海水晒盐方法。

    李世民拿过来看了看,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但后面关于产量部分他是看懂了的。“玄龄你也看看吧。”

    房玄龄接过来认真的看完,同样只是注重后面关于产量的部分。“陛下,具体的过程臣看了也不懂,但这产量如果真有如此高的话,那我大唐就有可能解决百姓食盐的问题了,我大唐临海的地方不少,都可以建盐场产盐。”

    冯盎连忙在一旁解释,“陛下,房公,产量自然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不同的海域产量估计会有差异,这产量只是记录岭南一带海域的产盐量,这是已经验证过的,盐场就在那里,陛下可以派人过去实地考察。这方法是臣的十二子冯智战发明出来的,实际上近期岭南所有的大事都与我儿智战有关,这里走一份关于岭南发展规划,也是他写的,臣觉得很好,也在全力支持他去做,陛下请过目。”

    这一份岭南发展规划的内容非常多,李世民看完后递给房玄龄,示意他也看看,然后低头沉思起来,等房玄龄看完他才悠悠说道:“冯爱卿,你儿子的这份发展规划写得非常好,朕佩服于他的大胆想法,但这里面有两个问题,首先,新式海船他能否造出来;其次,高产水稻是否存在。这两点都不能实现,那这份发展规划就是废纸一张。另外,如果他真的造出海船来,那这支海军该统属那方,如此战力的一支海军,再归属岭南已经不实际了。”

    “陛下,臣同样有这样的问题,但臣与他一番详谈过后,还是愿意相信他,他能发明海水晒盐的方法,应该也有把握去实现这两件事情,再说,那怕最后失败了,也没有多大的损失。最后,如果他真的组建处一支强大的海军,那么臣现在就可以答应陛下,这只海军由陛下做主。”

    “陛下,冯公,还有一个事情,水泥,不知这水泥是否已经发明出来?按照文中所写是修路的最好材料,修出来的路路面平整,不泥泞,那不就是可以在我大唐广泛应用与修路,到时我大唐的交通将大大的改善。”

    “回陛下,房公,我来长安之前水泥还没有造出来。”

    “好了,我们也不要去做太多的假设,其实从心底里我还是相信他有这样的本事,他能说得清楚其中的特点,证明他心里是有低的,我现在对冯爱卿的这个儿子非常好奇,有机会能见一见那就更好了。”

    “陛下想见他那是他的福分,臣修书一份快马送往广州,让他赶来长安就是了。”

    “冯爱卿不必如此,现在正是他忙碌的时候,我们先看看他能否做到吧。不知他现在年龄多大了?”

    “回陛下,他今年十六。”

    “呵呵,才十六啊,少年英杰啊,可否婚配?”

    “如今尚未婚配,臣之前给他定了门亲事,被他搅黄了,具体臣就不想再提了。”

    “尚未婚配,好!”李世民想了想说道,“不知冯爱卿可否与朕结为亲家?”

    与皇帝结为亲家,冯盎想都没向过,一时不知该如何回话。

    “怎么?难道冯爱卿不愿意?”

    肯定是不愿意啊,可又不敢直接拒绝,皇帝的女儿是那么好娶的吗?娶个公主回来当祖宗供着,有什么好的,而且看这情况明显是盯上冯智战了,当初也算是答应了他他的婚事由他自己做主的,现在该怎么办才好?

    久未回话,一旁的房玄龄用手推了推正在出神的冯盎。冯盎一惊,赶紧回话,君前失仪问题可大可小。“臣一时高兴想问题出神了,望陛下见谅,能与陛下结为亲家是我冯家的荣幸,仅凭陛下做主。”冯盎还是妥协了,把冯智战卖了。

    “哈哈,好,那朕就将襄城公主赐婚于耿国公的十二子冯智战。另,冯智战发明海水晒盐之法有功,封高州伯,定海中郎将,拟旨吧。”

    就这样把自己的儿子卖了,冯盎心里还是有些郁闷,但也只得点头同意,与皇帝一起吃了顿饭就回去找自己的二儿子去了,献礼的事情都忘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