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中流砥柱

闪烁 / 著投票加入书签

趣阅文学 www.qywx.net,最快更新帝国争霸最新章节!

    大战期间,帝国海军对超级航母的心态其实非常的复杂,充满了矛盾。

    毫无疑问,在大战爆发之前,超级航母在帝国海军的地位超过了其他任何一种战舰,可以说是帝国海军的最爱。哪怕新军事学说已经对超级航母的军事价值提出质疑,也没有改变帝国海军对超级航母的钟爱。在很大的程度上,支持超级航母成为了政治选择,不容许任何的质疑跟抨击。

    不过,这在很大的程度上跟军事无关。

    用丁镇南的话来说,帝国海军热衷于建造超级航母,主要是为了确保军种霸权,巩固在帝国军事体系中的地位。

    说得难听一点,超级航母成了象征海军强大实力的图腾。

    感情,没有了超级航母,帝国海军就变得一无是处,丧失了存在价值。

    换个角度来看,这完全能够理解。

    关键就是,在海军的装备库里面,没有一种武器装备能够在作战效能、战略威慑与军队形象等等方面完全取代超级航母。在任何时候,向热点地区派遣一支以超级航母为主的特混舰队,都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换成其他的武器装备,哪怕是几百架战略轰炸机,都无法与之媲美。

    战后的几十年,特别是最近的十多年,超级航母简直就是帝国霸权的理想诠释。

    只是,对于超级航母在全球大战中的价值,像白华伟这样的少壮派军官早就有了清楚的认识。

    直接的说,随着技术的进步,超级航母早已不是集攻防能力于一体的,最为强大的海上作战平台。这里面,最为关键的,也就是在现代作战体系中,舰载航空兵的打击能力已经被其他武器装备超越。

    最有代表性的,也就是远程反舰导弹。

    前面已经提到,纽兰海军在大战爆发之前,花了大量的精力,研制以导弹为主要武器的战舰,也就是常说的武库舰,并且希望借助这种全新的战舰来弥补航母的不足,从而实现超越梁夏海军的战略目的。

    如果“武库舰”的研制工作一帆风顺,那么最迟在新历160年的前后,纽兰海军就能打造一支由数十艘“武库舰”为核心的导弹舰队,以此向帝国海军发起挑战,夺得统治全球海洋的霸权。

    只是,受技术限制,该项目肯定不会一帆风顺。

    纽兰海军努力十几年取得的成果,就是众所周知的巡航导弹潜艇。

    其实,帝国海军也有类似的项目。

    不同的是,帝国海军的“武库舰”项目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而且从来没对外公布。

    要说的话,保密做得非常好。

    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海军高层并不希望让外界知道,在海军内部都有人开始质疑航母的军事价值。

    此外,帝国海军从来没把潜艇当成导弹的搭载平台看待。

    关键就是,在帝国海军的认识中,如果“武库舰”项目能够结出果实,那就肯定会取代航母,充当帝国海军的主力战舰,也就需要具备展示肌肉的能力,而潜艇天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

    藏在海面以下,就算装载数百枚巡航导弹,也只有在使用之后才能让敌人知道。

    显然,在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动手,舰队产生的巨大压迫感就能让敌人就范,至少放弃冒险的念头。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的“武库舰”项目都是以水面战舰为主,最多为了增强生存能力采用了一些极端设计,比如加大吃水深度与采用双层壳体,甚至是采用半潜结构,在遭到攻击时能下潜规避。

    也就是糟糕的生存性能,导致“武库舰”项目始终没能获得重视。

    跟传统战舰比,“武库舰”简直就是航行的弹药库!

    传统战舰,弹药在总吨位当中所占的比例,往往在10%左右,就连西陆集团那些高度重视武装的舰艇,也很少超过15%,大型战舰更是在10%以内,比如“薛远征”级超级航母搭载的弹药仅相当于总吨位的2.7%。

    显然,这个比例并非设计师故意所为,而是实践得出的结果。

    相对而言,“武库舰”搭载的弹药所占比重达到了25%!

    如果高的比重,意味着“武库舰”的生存能力极为糟糕,哪怕只是遭受了轻微损伤,都有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关键还有,为了在有限的吨位内获得最强的打击力,“武库舰”取消了很多战舰必须得有的设备,比如说以雷达为主的火控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础,通过使用自动化设备,大幅度减少了官兵的人数。

    这些措施,肯定能降低“武库舰”的建造成本。

    可问题是,同样会降低损管能力。

    一艘战舰的损管能力跟官兵的人数成正比。

    虽然先进设备能够提高损管效率,但是在任何时候,损管工作都以人为主,需要足够的官兵。

    官兵减少,损管效率必然会降低。

    根据帝国海军做的测试,如果“武库舰”研制成功,那怕采用军舰的标准,其生存能力也很糟糕。

    至于“武库舰”的攻击能力,反到没有人质疑。

    单纯的以舰队决战为准,“武库舰”的攻击能力超过了航母。

    按照战前最后一份设计方案,1艘满载排水量45000吨的“武库舰”,能够搭载256枚射程超过1500千米的重型反舰导弹,并且在一次战斗中把这些导弹全部发射出去,对敌舰队发起超饱和攻击。

    在同等情况下,由1艘超级航母搭载的舰载攻击机,只能投送200余枚射程250千米的轻型反舰导弹。受到舰载机作战半径限制,仅少数重型攻击机能对1500千米之外的敌舰队发起攻击。

    显然,两者的打击能力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

    至于海军鼓吹的作战效费比,在全球大战当中,特别是在决定制海权,以及战略主动权的舰队决战中,根本就不是问题,至少不是影响结果的主要因素,更加不可能成为舰队指挥官的主要难题。

    帝国海军与纽兰海军围绕霍瓦依群岛展开的一系列海战,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几场海战中,交战双方的大型航母与超级航母所展现出来的攻击力,可以说都是差强人意。即便是打击第52特混舰队的那场战斗,也与运气有密切关系,不然突击行动未必能获得成功。

    此外,特混舰队的防御能力也有问题。

    简单的说,航母的进攻能力已经大不如前,而在各重新式反潜武器的面前,生存能力也非常堪忧。

    从这个角度看,帝国海军着手发展“替代型航母”与“增强型航母”,也是为了解决航母生存能力不足的问题。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用更多的篮子装鸡蛋。

    可惜的是,“替代型航母”因为性能太过羸弱,肯定没办法取代超级航母,而“增强型航母”由于受到其他因素限制,迟迟没有进入到建造阶段,帝国海军也就只能继续建造超级航母。

    要说的话,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薛远征”级。

    虽然按照外界观点,帝国海军在第三次全球大战期间总共建造了3种超级航母,在“薛远征”级之外,另外两种是“始武”级与“白止战”级,但是严格说,后两种其实都是“薛远征”级的改进型。

    之前已经提到,“薛远征”级是一种相当先进,而且非常成功的超级航母。

    得益于优秀的基础设计,“薛远征”级在战场上的表现,让帝国海军非常满意。

    结果就是,仅基础型号就建造了3个批次,总共12艘。

    要说的话,3个批次的“薛远征”级依然存在很明显的区别。比如从第二批开始增加了综合补给站的数量,第二批的后3艘还用有“三面阵”取代了原来的对空警戒雷达,第三批减少了1根阻拦索,但是这些变化不是很明显,而且之前批次的也利用大修的机会,做了相应的进。

    此外,这12艘“薛远征”级的基本性能指标全都一样,有95%的零部件通用。

    “薛远征”级的第一次大改,其实是从第四批开始。因为变化实在太大了,所以外界将其单独列出来,并且以首舰“始武”号的名字命名。事实上,采用帝国开国皇帝的谥号来为航母命名,足以证明该航母的重要性。

    与“薛远征”级比,“始武”级最突出的变化,也就是把舰岛移到了右舷尾部,取消了原本位于舰岛后方的3号升降机,扩大了1号升降机与2号升降机的间隔距离,在两部升降机之间增设2处综合补给站,还简化了舰岛的职能,将航空作战指挥中心等部门安排到舰体内部,大幅度缩小了舰岛的面积。

    显然,这些变动无一例外的全都是为了扩大飞行甲板的面积,增强航空作业的效率。

    至于结果,自然是不用多说。

    虽然在24小时内出动舰载机的架次,因为受到弹射器限制,没有显著的提高,但是通过优化飞行甲板的作业效率,短时间的出动能力提高了大约50%,全甲板攻击状态下的出动架次,由“薛远征”级的42架提高到了54架。这就意味着,“始武”级在舰队决战中的战斗力比“薛远征”级增强了30%。

    可见,“始武”级其实是“薛远征”级的强化版本。

    当然,建造价格也水涨船高。

    主要就是,跟“薛远征”级相比,“始武”级的保障设备增加了大约3成,还采用了大量性能先进的电子设备,而在一艘航母的建造成本当中,保障设备与电子设备的占比大约为四分之一。

    要命的是,很多先进设备的可靠性并不高,导致日常维护量剧增,使得使用维护成本远远超过最初的设想。

    显然,高昂的建造价格就是“始武”级的最大问题。

    受此影响,帝国海军也就采购了6艘。

    与之相比,“白止战”级就是货真价实的“廉价版”。

    也就是因为“始武”级太过昂贵,所以在订购6艘之后,帝国海军就开始寻找更廉价的超级航母。

    因为是在战争时期,所以依然采用“薛远征”级的基础设计。

    准确的说,“白止战”级是在“始武”级的基础上做的减法。

    比如,取消了位于1号与2号升降机之间的综合补给站,以及设置在斜角甲板前端内侧的3号弹射器,用从前几艘“薛远征”级上替换下来的对空警戒雷达,替换了价格昂贵的三面相控阵雷达。

    受此影响,“白止战”级的作战能力,特别是运作舰载机的效率仅相当于“始武”级的四分之三。即便是综合作战能力,也比“薛远征”级稍微弱一点,可以说是大战中最差劲的超级航母。

    有趣的是,“白止战”级的舰体设计并没有太大的变动。

    换句话说,在有需要的时候,随时能够把取消掉的设备,或者替换掉的先进设备全都装回去。

    这反映出,帝国海军看不起这种简配版的超级航母。

    只是,“白止战”级的成功之处,也就是有效的控制住了建造成本。

    结果就是,“白止战”级成为了帝国海军在大战当中建造的最多的超级航母。到大战结束的时候,帝国海军分3次订购了24艘,其中14艘在大战结束之前建成,另外还有4艘在战后建成。

    可惜的是,没有1艘“白止战”级进行过增强战斗力的升级改造。

    在大战中,这3个级别的30多艘超级航母一直是帝国海军的顶梁柱,为取得最后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过,这也成了超级航母的绝唱。

    前面已经提到,超级航母在战斗中暴露出了大量的缺陷,而且都是天生的问题,无法用技术手段解决。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超级航母在战后走向没落。

    只是,在大战期间,帝国海军并没有选择放弃,或者说当时还没有能够取代超级航母的作战平台。

    为了延续“航母”的生命力,帝国海军选择了最为简单,也是最为粗暴的办法。

    继续增加吨位!

    在继续建造超级航母的同时,帝国海军启动了代号“未来星”的“先进海上多用途作战平台”的研制工作。

    该项目的核心,也就是通过扩大尺寸,搭载更先进的舰载机,以增强作战能力。

    要说的话,这也不失为解决办法。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大战再延续1年,最多就2年,“未来航母”或许就有可能从图纸变为现实。

    毕竟战争是推动武器装备发展的主要动力。

    至于仅存在于图纸上的“未来航母”,确实超越了时代,拥有远远超过超级航母的作战能力。

    只是,要想从图纸变成现实,显然没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