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持续欠文

简希寒骨 / 著投票加入书签

趣阅文学 www.qywx.net,最快更新秦魂昭最新章节!

    旧戏

    ----改编自河图歌曲《第三十八年夏至》

    题记:

    衰草连横向晚晴,半城柳色半生笛。枉将绿蜡作红玉,满座衣冠无相忆,时光来复去...

    引子

    民国十三年,正月初一,江南。

    随着第五家夫人一句“我就是要这江南都随我第五家过喜事!”江南大族第五家和信家就摆起了联姻的宴席。

    于是信家的大小姐信芊芊在二八年华就轰轰烈烈的嫁入了第五家,做了大少奶奶。

    江南第五家和信家这不是第一次联姻,此二家连同姜家都是世代的姻亲,若不是这江南再寻不出第四家经商起家的大族,他们可谓是自曹公笔下之后第二个贾史王薛了。

    这次联姻,也是因了信家大小姐正好二八,待嫁的年华,第五家大少爷又刚刚及冠,开始接手家族生意,为以后继承家族做准备,郎未婚女未嫁,正是联姻的好时机。

    按理说人都怕同行是冤家,都是做江南道的生意起家,这信、姜及第五家不说打的你死我活,也该是老死不相往来,但世事无常,偏偏就这么巧,这三家祖上发家都是受当时江南道指挥使王昆琏指使。

    说起这王昆琏,他也是个妙人儿,怕一家不成,连着支持三家破落户儿,想来是本着广撒网的原则,能成一家是一家。

    王昆琏是抱着这样的态度,但这三家祖上原本风光,现在破落了的户儿可不敢放弃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和则两利,斗则具败,这三家一合计,就结了姻亲。

    也是人的机遇,自那之后三家亲如一家,有了王昆琏在背后衬着,没多久他们就在这江南道混的风生水起。

    时至今日,江南道所有做买卖的,没有不来拜山头想讨口饭吃的。

    更有趣的是,民国十二年年末,那曹锟做了贿总统,那王昆琏也不知道哪一代的后人靠拍马屁做了众议院议员。

    于是这三家收着风声后一合计,可着劲儿又北上去认了‘主子’,虽然那王昆琏的后人混的远不如现在的他们,但借了曹大总统身边儿人的这个身份,可是让他们三家在江南的声望更是如日中天。

    ......

    按下这些不提,初一日还没到,江南各处的商贾连年都未过就早早来到了姑苏城候着。

    第五家和信家过喜事,姜家当然会早早过来帮衬着,先不说同是望族的关系,就说这多年姻亲,你是他姑母他是你舅父的,关系乱是乱,但都是亲戚。

    这喜事又赶在年初这喜庆的日子,说来就算没有联姻,他们三家也会早早凑在一起准备过大年,顺便好好商讨一下来年生意上的事。

    三家虽然具在江南,但不在同一座城池,往年都是年前决定在谁家过年,而后就开始决定来年生意的大方向,今年正好有联姻,就定在第五家一起解决了。

    江南商界三大巨头都在姑苏了,其他的商贾到底也不敢再留在家过年,不就是奔波一场,跟来年的生意比,少过一次年,少在家享受会热炕头倒也无关紧要了。

    ......

    不理会姑苏城第五府上的热闹,也不理会汇聚在姑苏城内江南各地商贾的心思。

    出了第五府进了上塘河里,有一艘坊船正在周围许多护院的防卫下徐徐前行,坊内是三个俊俏的公子哥儿,年岁都不大。

    最大的也就是第五家八岁的小少爷第五书睿了,再小一些的,是姜家出了名的神童小少爷姜皓漾,年仅六岁,三字经、百家姓信手拈来,一手颜公楷书让姜府周围十里的秀才都羞为读书人。

    而最小的那个瓷娃娃,就是信家最小的少爷了,方才过了五岁的生日,与此次出嫁的信家大小姐一母同出,都是长房主母的子嗣,起名儿信守执,有个小名唤作念念,因年岁太小,周围的人都念哥儿念哥儿的叫着。

    此刻这个瓷娃娃正像是受了多大委屈似的眼泪珠子断线般下落,小巧的鼻头还耷拉着两条鼻涕虫,估计是念哥儿自己也觉得吊着难受,一邹鼻头,自己又吸了回去,这让候在一旁拿着手帕准备给念哥儿拭擦鼻涕的丫鬟一愣,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在一旁关切念哥儿的第五书睿见此接过了丫鬟手里的手帕,示意丫鬟在一旁候着,自己拿着手帕凑到念哥儿鼻头下,轻柔道:“念哥儿,用劲出气。”

    念哥儿见是第五家的哥哥,暂住了哭泣,依言擤了鼻子,出息两下觉得通气了便又带着哭声问第五书睿道:“书睿哥哥,我真的不能随阿姐嫁到第五家吗?”

    这念哥儿说这话虽有年幼不懂事的地方,却也不是无的放矢,只因这些年来江南的生意越来越多,信家族长生下念哥儿后也没时间亲近,大夫人也忙些家里的琐碎事,诺大的家族,内眷管理起来也端的是不易。

    说来算去,当时还未出阁的信家大小姐就将生了一副女娃儿相的念哥儿接到了自己那里照顾。

    四五年来的朝夕相处让念哥儿和阿姐的感情无比深厚,现在阿姐要嫁到第五家,最不舍的就属念哥儿了,姊弟两在来姑苏的路上也不知道哭过多少次了。

    小孩子不懂什么是婚嫁,只知道阿姐嫁到第五家后就不能常见到阿姐了,于是哭着闹着也要随阿姐嫁到第五家,想着这样就能继续和阿姐待在一起。

    三家的大人也打心眼里疼这个瓷娃娃,可谓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不忍他跟在阿姐边一个劲儿的哭,哭坏了身子,就让第五书睿和姜皓漾两个小哥哥带着他去姑苏城里转一转,有护院跟着,倒也不怕他们三个小少爷有甚么危险。

    念哥儿话音刚落,还不等第五书睿想好怎么开口,在坊内暖炉旁偎着看书的姜皓漾闻言抢了话头去,抬首轻笑:

    “念哥儿又在胡言乱语,你怎能随芊芊姐嫁到第五家,你是男儿,男儿自当娶妻。”

    念哥儿不曾读书,不懂姜皓漾说的话,但他听懂了自己不能跟着姐姐嫁到第五家,于是一撇嘴,‘哇’的一声又哭了起来。

    第五书睿无奈抬头剜了姜皓漾一眼,连忙揽过念哥儿替他擦擦泪水轻声劝着:

    “阿爹说了,待芊芊姐和我大哥婚后,不急让你回临安信府,你且住在第五府上,做第五府上的少爷,待你何时想回了再回,到那时不止是芊芊姐伴着念哥儿,就连书睿哥哥也陪着你,可好?”

    “对对对,皓漾哥哥也会陪着你留下来,念哥儿乖,不哭不哭。”

    姜皓漾说来也只是个孩子,不是有意惹哭念哥儿,小孩子好显摆,刚才没过脑子脱口而出说完了那句话就后悔了,也意识到方才不能说那话的,于是连忙附和着第五书睿的话劝着念哥儿。

    在念哥儿哭的时候,坊船不知不觉间行至一处岔道,是上塘河汇入运河处,进了运河,从另一处岔道出去就是山塘河了。

    山塘河旁就是依河而建的山塘街,是姑苏城最繁华的街市,各类姑苏名吃都能在这山塘街寻到,最是受外地来客欢迎。

    “念哥儿,前面不远处就是山塘河了,汇入山塘河就到了姑苏最著名的山塘街,传闻里是唐代白居易所建。

    那里有糕团儿,有鲜肉月饼,有豆腐干,有红豆粥,有酒酿饼,有年糕,有蟹壳黄。一会儿啊,我让他们靠岸,带你去吃可好。”见着前方隐约出现的山塘街,第五书睿眼前一亮,连忙开口。

    “好啊,好啊,念念谢过书睿哥哥。”

    念哥儿毕竟只是个五岁的孩子,哭了这一路腹中难免有些饥饿,口中也有些干燥,听到第五书睿说的那些个小吃,便住了哭声,抹抹眼泪,低头偷偷咽了一下香涎,糯糯的应道。

    第五书睿见此松了一口气,和姜皓漾相视一笑,吩咐掌船的换了水道就往山塘街而去。

    正文

    壹

    公元一九六五年,夏至,江南。

    暮色下,晚秋青城里,衰败的枯草连着片儿的蔓延出城门,往前,是晴好的傍晚,夕阳洒下,那天边,是一抹红伴着两缕金边。

    目光所及下,石板路尽头的衰草也隐匿在夕阳下,连同石板路都带了些许的金灿。

    青城虽无名,却也是江南里藏在柳林中的桃源之一,抛开青灰的建筑来,就数这半城的河边柳色最是引人入胜。

    不知从何时起,每至傍晚,总有笛声自青城的一角传出,许是这笛声虽凄悠,却也和青城有几分相似的脾性,故此亦没人去探究笛声从何处而来,久而久之,笛声便与青城融在了一起,不分彼此。

    夕阳散去,青城的一角,擦黑余光下一道跌坐河边的婆娑身影收起玉笛缓缓起身沿着树影逐渐消失...

    “来福,捡那开好的花儿先往花坊里搬吧,今日无事,早些打烊,你也回去多陪陪你家的妹仔,省的整日里缠着老夫要爹爹。”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眼瞅着事农的乡里陆续回了青城,三弄巷子里那端花坊掌柜的不禁唠叨起自家伙计来。